
菌肥的背景
相比傳統農藥化肥遭遇雙減,菌肥可謂是新型肥料這一增量市場的明星。
有各種鼓勵、替代甚至補貼、購買等政策支持,又有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生態農業、品質農業等諸多光環加持,菌肥絕對是肥料市場的寵兒。
18、19年,微生物肥料登記數量激增,尋求增量的肥料企業幾乎都在搭上菌肥這個風口。
風口,堆積的除了利益和機會,也有風險和泡沫。
數量競賽將菌肥帶入囧途
有效活菌的數量競賽,將菌肥帶入了囧途:不少用戶將活菌數作為評判菌肥的重要甚至唯一標準,讓很多登記菌數較低的優秀產品叫苦不迭。
菌肥之囧,不僅在于”劣幣驅除良幣”現象的發生,還在于一些自媒體和輿論營造的火爆態勢和實際市場銷量提升之難的鮮明對比上。
尤其2020年,因為疫情帶來沙糖桔坍塌以及整體消費力下降的帶來水果行情繼續低迷,導致果農投入動力不足,菌肥整體銷售普遍遇冷。
菌肥的發展,應該到了一個關鍵時期。
菌肥企業為什么很難做大
農資頭條曾對企業做了一些調研(為什么菌肥企業難做大,產品上量難?),大致歸納如下:
——原料瓶頸難突破:菌肥行業受原料資源限制太多,或者說是受有機廢棄原料資源分布影響巨大的行業。
——技術瓶頸難突破:如果說生物有機肥和復合微生物肥料受原料資源限制大的話,菌劑的研發、生產受微生物技術水平的影響更大,尤其是菌種育種和制劑水平。
——從監管的角度,菌肥行業這幾年進入門檻低、監管不足導致的市場相對混亂和無序也增加了優秀企業上量升級的難度。
——從產品的角度,市場普遍對菌肥產品非標準化的特性(相對化學農藥和肥料)認知不足,對菌肥的效果評價不夠合理。
——與非標準化相對應的,是應用端反映的菌肥效果的不穩定、廣譜和普適性較差。
——從需求的角度,菌肥相對化肥,非剛需性特點明顯,更容易收到農產品行情影響。
——菌肥應用主要集中果蔬等經濟作物上,很少進入以糧食作物為代表的大田市場也是難以上量的主要因素。
——菌肥科普和應用技術推廣不足,從廠家到用戶,各個環節對菌肥的認知存在很大差異。
歡迎各界人士一同探討,促進生物菌肥的快速穩定發展。時科生物炭基肥,期待大家的關注!
文章TAG:
本文地址:http://www.clkjw.com/xwzx/14633.html
